腊八节一过,关于“年味”的话题又热了起来。有人说找不着小时候过年的感觉了;有人说这年不知怎么过才算好;也有人说现在的年才好过呢,如果不愿出门走动,可以在网上隔空拜年;还有人说过年也得与时俱进,搞点新“名堂”新“花样”……大家七嘴八舌,各抒己见。
“年”,对于中华民族而言,意义非凡。它代表着欢聚、饱含着喜庆、预示着幸福,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和打磨,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怀,也一直是人们对过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心愿。“年”年年要过,怎么过才算好?怎么过才更有意义?笔者认为,不管时代怎么发展,社会怎么变化,人们对过年无论是求新、求变,还是坚守传统,“文明”二字始终不能丢,也就是说,文明过节当是“最美年俗”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把文明过节变成一种自觉行动,这不仅体现了对“年”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,更标志着一种崭新社会风尚的形成。
文明过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健康、文明的方式过节。文明过节的内容很宽泛,比如践行节约理念,杜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;压岁钱不攀不比,有点就好;祭奠先人不神神道道搞迷信活动;亲朋好友聚餐不嚷嚷着劝酒,坚持喝酒不开车、开车不喝酒;牢记安全第一,不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等。
为增强“年”的仪式感和欢乐气氛,“玩法”可以多种多样。譬如,一家老小一起贴对联挂灯笼;走在大街上见了婶子大娘问声好;到长辈家拜年行个礼;用抖音、微信、微博、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“晒晒”一家人吃年夜饭的场景、展示和美家风和家乡美景;一家人去逛逛古镇、看看庙会,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……这些都是年的味道,也是刻在记忆深处的情怀和乡愁。
当然,“年俗”并非一成不变的,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。但不管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,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、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是不变的。也就是说,二者并非完全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,“变”的是形式和花样,“不变”的则是喜庆、吉祥、文明、和合、向善和包容的内核。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心态,怀揣一颗感恩的心,汇聚和释放最强最美的正能量,“年”定会过得有滋有味。
春节前夕,日照很多热心人士穿上红马甲,积极参加到“送温暖、献爱心”的志愿服务活动中。他们到敬老院为老人公益理发;到孤寡老人、空巢老人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家中嘘寒问暖……这些“移动的感人场景”不得不说就是一种“最美年俗”。
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
公众文明素养呈现向好态势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但社会文明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,不文明行为即便是少数存在,也会大煞风景。当我们“吐槽”春节越过越乏味时,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,到底怎样的庆祝才能让“年味”回归?人人都盼望“欢度春节”,但自己的欢度是不是出了“格”?在期盼“万象更新”的同时,是不是也该给自己的生活陋习来一下“大扫除”?因此,在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、传播真善美的同时,我们必须坚决对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说“不”。只有这样,社会风气才能整体向好向善提升,“年味”也会越来越浓。
新年新气象,新年新风尚。让我们摒弃陈规陋习,践行文明德行。相信,我们的“年”定会越过越有味,越过越幸福。(依山听月)
(图片源自网络)